运动机能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运动训练有效控制与射箭技能训练特点分析 [复制链接]

1#

前言

运动训练过程的科学控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则着实需要教练员下一番功夫。这个功夫即在训练之内,又在训练之外。这就要求教练员,要细心而认真地研究、掌握每一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机能能力、技术水平、技术特点、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心理特点、健康、思想和意志品质等等方面,都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也只有在全面地了解、掌握了每一个运动员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教练员才能实现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运动员通过科学系统的射箭训练,在其良好的生理、心理机能基础上建立形成一套射箭技能,如果训练水平程度越高,其技术表现的稳定性、流畅性、协调性、一致性就越高。

在射箭技术中,忽略某一技术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作为射箭训练过程也一样,本文就射箭技能训练的一些特点,对训练过程的控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探讨、摸索射箭训练规律。

一、教练员、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

1、教练员是运动训练全过程的主导者,是导师,也是将。要履行如下职责:

①对学生运动员长期培养进行全过程的思考;

②对学生运动员思想品行施以正确的引导;

③对学生运动员训练进程进行阶段性的严谨细致的分析;

④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做出适时准确地预测和评价;

⑤对自己安排的训练计划和组织实施过程分阶段的进行审视(批判性总结)与反思;

⑥要善于在训练、测验和比赛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训练思路、解决发现的问题,改革不适应学生运动员发展和提高的训练计划安排、改进训练方法与手段。

这些就是教练员在带队训练过程中应履行的主导者的职责,在学生运动员成长的过程(6—10年,6—19岁)中,可以想象教练员的工作承担着多么重大的育人责任——学生运动员世界观形成的十年。

2、运动员是运动训练全过程的主体,是学员,也是兵。

在参与运动训练的初期,运动员是被动者。因为,他们年龄小,对运动训练不了解,对运动项目内在的知识和规律知之甚少,也很陌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训练的深入、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训练理论方法的理解,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内在规律的认识提高,会逐渐由被动接受训练,向主动寻求训练的改变。

(1、运动员对教练员有想法------教练员的教态、行为、标线、管理、要求;2、运动员想要参与训练计划地制定,有话语权------对训练有了他们切身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因此要对训练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教练员要认真听取;3、选择教练,这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屡见不鲜——各个项目运动员选择教练员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国外优秀运动员中)。

3、主导者与主体(教练员与学生运动员),是运动训练中两个相互作用的变量,在运动训练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寻求焦点的一致。

①学习文化、专业理论知识一致。学生运动员们边学习、边训练,做到学训两不误;教练员必须牢固树立学训并重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与专项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带队训练能力。

②获得运动成绩和比赛优胜的一致。这应该是大多数教练员与学生运动员最容易达成的一致,因为教练员与运动员获得好成绩和比赛优胜的成就感是一样的,成绩越好、比赛级别越高获得的成就感也就越大。

③取得学习训练和工作上认可的一致。这个一致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一致,学生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认可,教练员对学生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训练知识掌握和训练努力程度的认可,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积极磨合才能达成一致和相互信任,只有在运动员与教练员在长期的学训磨合中才能由相互理解逐步达成互相信任,从而一起走向成功。

4、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主导者,学生运动员的成绩、成就是教练员工作的反映。

——对于学生运动员来讲,教练员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是他们的偶像;

——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关系到运动员一生的成长;学生运动员成绩的好坏是教练员执教情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教练员的工作。

——教练员的执教风格也直接体现在一个队的精神风貌和风格上,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主导者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意义

作为教练员,既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又要科学地组织实施系统的训练,也应对运动训练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因为没有有效的控制,运动训练就会多走弯路。

第一,没有有效的控制,训练负荷难以到位。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发展不理想,造成他们大好时光的浪费;

第二,没有有效的控制,造成训练负荷过度。造成学生运动员这样那样的伤病,无法达到其应达到的水平,造成人才的浪费;

第三,没有有效的控制,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就会不到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须是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安排在年度、阶段的训练计划之中,学生运动员们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运动员们所掌握的训练方面的知识,跟不上教练员的思路和要求,训练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四,没有有效的控制,队伍管理必然会不到位。运动员思想、理想教育跟不上,导致运动员思想波动集中不到学习与训练上,学习训练效果不理想,出现运动队、运动员恶性循环,教练员更多的是扮演救火队队长的角色。

第五,对运动员的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目的在于使训练少走弯路,运动员减少受伤,运动员承受的负荷更合理、科学,使之产生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1、运动训练过程有效控制要考虑的客观因素

①人体生物钟:这个方面的知识要求教练员必须掌握,每一天的、一个周期的、全年的运动员生物周期,这也是教练员有效控制训练过程的有效手段之一;(每个个体的生物钟都是不同的,身体的反映周期也不同)

②运动营养:根据运动员承受负荷的消耗,保证必需营养补给;

③训练场地:能够保证运动项目训练需要,并可以逐步改善;

④训练器材:符合标准,能保证运动员进行最有效的专项训练;

⑤竞赛赛场:了解赛场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赛场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都有必要了解(设施、设备、软件条件、社会环境等);

⑥环境气候:掌握气候变化是教练员带队训练的必修课,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时候的训练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练员带队训练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气候对系统训练的影响。(记录气候情况)

2、运动训练过程有效控制要考虑的主观因素

①教练员的执教理念与责任意识。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决定着其工作取向,教练员能否把培育学生运动员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决定了其投入的程度,也决定了其成就的大小。坚持学训并重,训练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是教练员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

②教练员的价值取向。教练员能否把研究训练、研究每一个运动员个体具体情况,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就决定了能否把教育、训练好学生运动员作为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

③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教练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决定了教练员对训练的分析、研究深度、把握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能否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④教练员对专项规律的认识。这与教练员的切身经历有直接关系,善于在经历中总结经验,不断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再来指导训练,门外汉可以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只有善于总结的教练员,才能准确有效地控制训练过程。

⑤教练员的心理承受力。竞技体育既有残酷的一面,也有其特有魅力的一面,它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就教练员要具备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心急会使教练员在训练中拔苗助长,不尊重客观规律而适得其反;

——有的教练员会信心受挫,失去竞争意识和工作动力;

——有的教练员丧失带训激情,走向沉沦,得过且过,导致误人子弟。

——没有愈挫愈勇、知耻后勇进取精神的人,难以成为好教练员;

——好的教练员是善于在训练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人,而要成为好教练,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有效控制带队训练的全过程;

——既不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忘乎所以,也不会被一时失利所打倒而陷入沉沦。

⑥教练员的综合能力。运动训练有效的控制,取决于教练员的综合能力(所学的、掌握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本专项内在规律理解的深度等)。教练员在代训练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细心、细致、耐心、严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追求科学的工作态度。

⑦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内容。生理的、生化的、机能能力的各种指标,只要选取与自己所从事的专项相关度高的3—5个指标长期坚持,就能有效地对训练进行有效的控制。(比如:血液指标、心率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等)。

小结运动训练的有效控制对教练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使训练少走弯路,更快更高的提升训练效果。

四、研究方法与对象

对象:马湘君(一九八七年世界射箭锦标赛冠军;一九九二年奥运会团体银牌)、王晓竹(一九九二年奥运会个人第四、团体银牌)、王红(一九九二年奥运会团体银牌、多次破全国记录)。他们三人的技术动作特点:动作轻松、舒展大方、用力合理、撒放协调、节奏明快。

方法:通过对我国射箭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的体会。

1.基本技术训练阶段分析

运动员开始学习射箭,先学习局部动作,由教练员讲解技术要领,运动员理解体会,逐步采取徒手、拉橡皮筋练习过渡到拉弓练习,掌握身体,重心姿势。持弓臂、拉弦臂及放箭技术环节,这些都是通过认知、模仿教练员的诱导等程序,设置适当的目标和要求,逐步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在这个阶段训练中,运动员对训练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是比较模糊的,教练员应及时给运动员讲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直接的语言、动作示范等指导外,最好能有形象直观的信息,运动员能正确合理地向动力定型方向努力和发展。如用规范的技术录象及运动员本人的技术录象,在运动员大脑中建立合理正确的动作信息,并经常进行反馈,帮助运动员适当掌握规范技术要领,提高技术训练的质量,避免错误的动作定型,在基本技术训练阶段,重点是把正确的规范动作落实,控制在训练过程里,为技术的发展打好基础。

2.完整技术训练阶段分析

运动员通过局部动作的学习和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把技术环节连贯起来,使整套技术动作一气呵成产生连锁反应,练习的重点是前一动作的前一反应要与后一动作的最后反应十分流畅的连接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在射箭训练实践中,运动员有时对技术动作连锁反应还认识体会不深,技术环节之间脱节、停顿,表面看来动作是一步一步地做,但内在产生脱节,用力松懈,前后直线力出现内合,导致这些问题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没处理好,如果不注意加强连贯性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影响技术完成过程,妨碍技术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完整技术的重点是完善化、协调化。动作的完善化就是在学习、掌握正确技术的前提下要结合个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力求把技术做到全面、合理、实用的规范化之中。各局部动作的自然、准确,互相促进了完整技术动作的协调化。又要把各技术环节按程序分轻重缓急连贯起来,逐步提高技术完成过程的质量,向熟练——自动化阶段发展。

3.技术的熟练——自动化训练阶段分析

运动员通过反复的完整技术训练,动作不断熟练完善。此时,练习的目的性要求更高。教练员要认真检查,指导运动员进行针对训练,运动员也要明确每一练习的目的性,深刻认识到射箭运动是个人的单独训练过程,自觉地严格高质量地进行训练是一个射箭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在场与不在场应以同样的动作、用力、节奏完成一支箭的过程,否则后果严重。难怪有行家这样讲:“射箭贵在专一,毁在变。”就是说明练习的目的性这一道理。

熟练是巩固动作完成的方式,如果通过多次重复而达不到熟练程度。那么训练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如果动作反复大,熟练程度不高,此时应考虑其发展前途的问题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是一切熟练的基础。有些运动员技术不稳定,成绩波动大,原因之一就是掌握的技术不熟练,甚至有错误的动作定型,因此干扰了合理的技术操作,包括思维。在熟练——自动化训练阶段中,要明确兰系的目的性,通过反复训练使符合自己条件特点的规范技术产生熟练,逐步达到自动化程度。

4.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高阶段分析

技术的掌握、完善、熟练和提高,实际就是运动员通过长期系统训练,使正确的条件反射得到建立和巩固。从理论上讲,熟练的种类包括运动熟练、思维熟练、感觉熟练、行为熟练等。熟练和习惯是紧密联系的,俗话讲:“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运动员要注意培养形成技术、行为等良好的习惯。教练员也要注意避免由于本身的习惯对运动员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练员的言行指导都必须从良好有益的习惯出发,以其对运动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习惯和自动化是表现动作所必须的,所以牢固地形成熟练和有益的习惯会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术。教练员十分重视培养运动员形成技术的风格,其意义就在巩固强化正确的熟练发挥个人特点,登上技术的最高峰。

在技术的完善提高的训练过程中,同样需要每次练习的目的性,并用语言、想象和表象来使技术动作概念清晰化。不要认为运动员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放松练习的目的性及生活方面的要求,这样运动员很容易走下坡路。相反,要更加注意学习正确技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深对技术用力精细感觉的体会才能有意或无意地让运动员盲目自信而无目的地摸索体会,这样会出大问题。反馈要求具体,建设性和直观性。在练习中可采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录象进行分析,建立正确的动作信息,当运动员实现了信息的反馈时,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技能。心理训练中的表象训练也是为了达到此目的。

技术的熟练是在比赛中运用发挥技术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术是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正确地、恰如其分地、比较稳定地完成动作的能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动员掌握技术的能力,使运动员在运用发挥技术时应当是需要发挥到什么程度就能很准确地发挥到什么程度,而且比较稳定。当技术发挥到越高水平时,心理状态的影响就越大、越明显。世界冠军金水宁讲过一段话:“使用心力寻找感觉,使自己的技术像机器运转一样恒定不变。”证明了她是如何进行完善技术提高水平的想法和做法。

5.结论和建议

其中基本技术阶段是基础,狠抓基本技术建议初学者很好的抓好基本技术这个阶段。然后在循序渐进的进入完整技术、自动化技术、完善提高技术阶段。

五、参考文献

(1)射箭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郭蓓年11月

(2)《中国射击射箭教材》中国射击射箭协会编

(3)《射箭运动教材》中国射箭协会编

作者:沈军工作单位:闵行区少体校职务:射箭教练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