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机能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技术应用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市 [复制链接]

1#


  医院神经外科技术力量雄厚,是大庆市市级重点学科。科室医务人员业务精湛、经验丰富,是大庆市民多年来深深信赖的一支高素质医疗队伍。
  


  在神经外科常见病中,有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例如,颅内肿瘤会引起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瘫痪、癫痫、发育异常等;脑动脉瘤破裂会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颅内血肿会引起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会造成死亡、偏瘫等严重后果;颈动脉狭窄严重者会导致脑梗死;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这些疾病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具有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而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介入及微创治疗手段以其创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备受推崇。


  为满足广大患者需求,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医院神经外科逐步扩大介入手术范围,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再添介入新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在市内居领先水平。

1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范围

(1)介入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其特点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的闪电式短暂疼痛,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球囊压迫术(PBC)和微血管减压术(MVD)。两种术式都具备不开刀、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的特点。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决定。


  我院神经外科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BC)技术。

 PBC技术适合人群为:年老体弱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复发的患者、长期口服卡马西平无效者和不愿意做开颅手术的患者。

(2)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局部薄弱引起的异常膨出,极易破裂。如果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会产生严重后果。据统计,脑动脉瘤首次破裂会导致25%的病人死亡。如不经外科治疗,80%的病人将于5年内因动脉瘤反复破裂导致死亡。因此,一旦怀疑为脑动脉瘤者,应及时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尽早进行外科治疗,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

动脉瘤破裂出血示意图头部CT:白色部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红箭头所指为动脉瘤。

如何治疗动脉瘤?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动脉壁的薄弱处,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它包括显微神经外科的开颅夹闭动脉瘤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或二者的联合治疗。


  1、开颅夹闭动脉瘤:指打开头颅、暴露动脉瘤,用金属夹夹闭动脉瘤,从而恢复血管壁完整性。


  2、介入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经血管置入微导管进入脑动脉瘤内,然后,通过该导管置入栓塞材料,使脑动脉瘤腔闭塞,恢复血管壁完整性。介入手术的优势在于微创,操作完全在血管内进行,对周围脑组织没有任何干扰,唯一的创伤是大腿根部一个针眼,患者痛苦小,恢复快。

术前脑血管造影: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应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示意图

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


  目前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成为第1位致死原因。脑血管病患者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40%~5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原因为大血管闭塞。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流,可以避免脑组织进一步损伤,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3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在大血管堵塞再通的疗效方面并不令人满意,大脑中动脉M1段再通率约为30%,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为6%,而机械取栓血管开通率可达80%以上。

介入机械取栓示意图


  典型病例:58岁男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手足麻木。医院。查体:意识尚清,但烦躁不安,左侧肢体肌力0级,言语不清。经过快速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紧急施行了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机械取栓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基本正常,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取栓前:右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取栓后:右侧颈内动脉通畅

(4)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患者可以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供应人脑的血管就像大树的树干,脑组织就像树叶,需要树干提供养分。只有血管畅通,才能保证脑组织有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果树干不能提供足够的养分,树叶就会枯萎。脑组织也一样,如果供血血管堵塞,就会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


  供应人脑的主干血管有四根,两根颈内动脉和两根椎动脉。颈内动脉的管径相对较粗,为3/4的脑组织提供养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造成颈动脉狭窄,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发展成为脑梗死。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难以解决,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主要有两种方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介入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其中介入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典型病例:男患,62岁。因阵发性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入院。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介入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再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术前颈动脉重度狭窄术后颈动脉畅通

2

神经外科微创治疗范围

(1)颅内血肿微创治疗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继发性病变。由于创伤等原因,当脑内的或者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之后,血液集聚于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时,颅内血肿因而形成。


  我院神经外科在全市率先开展的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额(长轴)球囊柔性扩张脑内血肿清除术,均能有效治疗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硬通道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技术基本原理是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降解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代替开颅手术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清除血肿安全、可靠、无盲区、无附加损伤,效果显著,在治疗上突破了对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的限制,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被列入了《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进行了推广,极大地提高了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死亡率,减轻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方法简单,费用低廉。


  1、颅内血肿硬通道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技术在我院已经开展二十余年,手术例数余例。其优点是:(1)手术无切口。(2)不需要全身麻醉,局麻即可。(3)时间短,仅需5-15分钟。(4)无年龄及身体状态限制。


  典型病例:男患,86岁,因右额颞顶大量硬膜下血肿,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入院。神经外科手术团队为其实施了硬通道微创血肿引流术,术后血肿完全消失,肢体活动自如。


  2、神经内镜下经额(长轴)球囊柔性扩张脑内血肿清除术是我院神经外科于年率先开展的,属市内首例。神经内镜下经(长轴)球囊柔性扩张脑内血肿清除术,打破了传统的脑部手术方法,避免了开颅手术造成的大面积脑组织暴露和损伤。在神经内镜下,术野清晰,操作无死角,避开了脑部重要功能区,极大降低了术后血肿复发及重度脑水肿发生的几率。


  手术优势:(1)手术切口小,长约6cm的直线切口。(2)咬除骨窗面积直径约3cm。(3)手术无损伤,经纵轴与血管网及神经束走形一致。(4)手术只电灼责任血管,能更好地保护脑组织,免除术腔止血造成的二次创伤。(5)手术时间短,较传统手术时间缩短1/2。(6)手术术野小,暴露时间短,极大减少了手术的感染机会。


  典型病例:女患,75岁,左侧丘脑出血,出血量约80ml。入院后行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患者凝血机制不良,引流不畅,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额(长轴)球囊柔性扩张脑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大部分清除。

(2)神经内镜下颅内肿瘤切除术


  颅内肿瘤又称脑肿瘤,会引起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出现瘫痪、癫痫、发育异常等,甚至危及生命。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大部分良性颅内肿瘤可彻底切除并使神经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即使对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再加其他治疗,也能获得很好效果。


  我院神经外科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神经内镜下颅内肿瘤完整切除术。


  典型病例:女患,75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一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右额叶占位。神经外科手术团队为其实施了神经内镜下肿物囊内切除术,囊内结节被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回报:星形细胞瘤。患者病侧肢体肌力完全恢复,康复出院。


  


  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务人员愿以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神经外科联系-

佟志远主任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