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机能障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教育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第一章:健康促进

1、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4、亚健康状态:是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具有发生每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又称第三状态。

5、亚健康状态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亚健康症状、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以及过劳死五种。

6、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原因: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

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需要社会人群自觉参与;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治、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比较持久并带有一定的约束性,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影响健康的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服务。

9、计划设计:是一个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10、健康促进的实施:是按照计划的要求去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实现健康目标的过程,是改变目标人群的“知、行、信”,促进目标人群的所在环境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11、健康促进的评价:是对健康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是全面检测、控制、保证计划设计先进、实施成功并取得应有效果的关键性举措。

第三章:健康行为

1、行为:正常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映。

2、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3、健康信念模型:是最早运用于解决健康问题的行为理论之一。

4、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5、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各种行为。

6、倾向因素:人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目前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倾向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或愿望。

7、影响行为形成的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条件)、强化因素(反馈)。

第四章:健康体适能

1、体适能:是人类适应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等体力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身体能力。

2、体适能的分类: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前者由身体成分、心肺适能、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要素构成;后者由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速度、反应时和爆发力等与竞技能力相关的要素组成。

3、心血管适能:反应由心脏、血管、血液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输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

4、身体组成:是指人体体内所含脂类、水分、蛋白质及无机盐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

5、心血管适能训练:选择节奏型强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有较多大肌肉参与的可以长时间持续的活动项目;60%-80%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20-30min,频率小于3次每周的锻炼能较好的发展心血管体适能。

第五章: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反应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健全人格的前提下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知、情、意协调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心理状态。

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需要因素、距离因素、频率因素、互补因素、人格因素、相似性因素、外表因素。

情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需要是产生情绪的基础。

第六章:健康饮食

(文中英文缩写建议重视)

1、基础代谢:是指人在空腹、清醒、安静不动时的能量消耗。

2、必需氨基酸(EAA):是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速度不能蛮子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几种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按一定比例混合食用,可以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混合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营养现象。

4、合理膳食:即平衡或均衡膳食。食物中所含营养素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能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劳动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需要。

5、平衡膳食原则:是指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与人体需求保持平衡,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也应保持适当的比例。

6、膳食制度:是指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体每天都需要的膳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7、膳食指南:是膳食学家概括营养学的原理,对膳食中食物中的选择与搭配提出指导性建议。

8、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设计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将平衡饮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每日的摄入量,以直观的宝塔形式来表现,以便人们理解和执行。)

9、食物的血糖指数:是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血糖反应。

10、人体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热效应、生长发育。

第七章:健康睡眠

1、睡眠:是大脑的另一种活动形式,睡眠与觉醒周期性切换是体内的一种主动过程,使生命活动的以维持正常进行。

2、睡眠正常结构:根据EEG、眼电图及肌电图的表现,睡眠分为非快眼动(NREM)睡眠与快眼动(REM)睡眠。NREM与一般意义上的休息相吻合,可进一步分为1、2期的浅睡眠和3、4期的深睡眠。

3、觉醒/睡眠节律: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外界的白昼/黑夜的周期合拍。即使在完全隔绝了时间提示的条件下,这些生命活动仍然能以24小时为周期,其规律保持不变。

4、睡眠的调控:有两项明确的结论,一是脑内存在2个以上的催眠部位和3个以上的激活系统。二是睡眠的调控系统通过脑内激活系统和催眠系统二者之间的抑制性协调来完成,但不知各环节中的相对作用。

5、失眠症:一种持续时间相当长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6、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生理因素(精神紧张、疾病疲劳、饥饿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思虑过多等)、药物因素(饮酒、滥用药物、戒断症状等)、不良环境和习惯(噪声、光线、作息不规律、睡前剧烈运动等)。

7、、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1)睡眠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均停止10秒以上。(2)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SaO2)饱和度较基础水平下降≥4%。(3)OSAHS是指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5次)

(理解后背诵也没有很难哦)

第八章:性健康

1、性征:第一性征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在外形和结构方面的特征;第二性征是性激素引起的,出生殖器官的差别之外,男女在身体外形方面的其他差别(如肌肉、嗓音等);第三性征是男女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及性别程度(男子汉气概、女人味)。

2、性观念误区:性认知偏差、遗精恐惧、手淫罪感、性焦虑。

3、性传播疾病的危害:艾滋病(AIDS)的危害最大,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缺陷,极易受到病原体感染,甚至引起恶性肿瘤;其次是梅*,是系统性疾病,可以损害全身任何器官,有可能发展成晚期神经梅*或心血管梅*;其他如淋病,可以伴随盆腔炎、关节炎等,可导致不孕症或宫外孕;患者同时会承担社会心理压力、精神压抑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艾滋病病*(HIV)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

5、阻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提倡安全性行为。(2)不要染上吸*的恶习。(3)已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尽量不要怀孕和哺乳。(母婴传播可能性为15%-30%)

第九章:合理用药

1、药物概念: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物的来源: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包括中药及一部分西药;二是来自人工制备的化学药物,包括大部分西药。

3、药物的选择:从疗效方面考虑,应选用疗效最好的药;另一方面对药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治疗疾病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良反应的一面,此外,还要结合病情从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进行考虑。

4、合理用药的原则:安全、有效、经济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5、合理用药的方法:(1)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2)要考虑患者生理条件制定给药方案。(3)要按照药代动学制定给药方案。(4)给药时要考虑患者病情。(5)联合用药中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6)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剂量及疗程。

6、不合理用药的危害:(1)严重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2)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3)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

7、常见的非处方药(OTC)并举例:(1)感冒药,如阿司匹林、芬必、板蓝根冲剂得等;(2)咳嗽、祛痰药,如复方甘草合剂等;(3)胃肠道疾病药:吗丁啉、*连素等;(4)小儿常用的非处方药,如小儿消食健胃丸(5)镇静助眠药,如安神补脑液(6)其他非处方药,如各种维生素、藿香正气水。

第十章:肥胖控制

1、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或分布异常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

2、肥胖的分类: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

3、肥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1)体质指数/BMI(2)理想体重与肥胖度(3)腰围臀围比/WHR(4)密度测试法(水下称重法、皮褶厚度法)

4、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不仅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它还和许多慢性病密切相关,(1)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2)肥胖使患者脂肪溶解作用被加强,使得游离脂肪酸增加,从而增加甘油三酯的合成,容易在肝存积形成脂肪肝。(3)肥胖会直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并且会诱发和伴随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协同和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4)肥胖造成癌症发生率增加。(5)肥胖引起性功能障碍。(6)使胆结石的发生率增加(7)肥胖引起死亡率提升。

5、肥胖的原因:(1)遗传(2)神经内分泌因素(3)饮食因素(4)行为因素

6、肥胖的治疗:(1)行为干预(2)合理膳食(3)体育锻炼(4)药物治疗(5)外科治疗

7、肥胖的防御:(1)普遍性预防:针对总体人口,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提倡适当体育活动及减少吸烟和饮酒等,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减少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生。(2)选择性预防:对肥胖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是他们了解高危因素,并主动尽可能减少高危因素的影响,以阻止此类人群发展成肥胖。(3)针对性预防:对象是已有肥胖相关疾病高危因素的个体,预防肥胖的发生,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8、肥胖体力活动指南:(1)运动类型选择有氧运动,选择喜欢,能坚持下去的运动;(2)选择中低运动强度,也就是最大心率的60%-70%,(3)运动时间和频率30min一次,每周7次。(4)适当的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5)腹部运动。(6)注意事项:要运动前检查身体;积极处理并发症;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并就医。

第十一章:疾病预防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的分类: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种,前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传染的疾病;后者是身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功能缺失或非传染病病变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体侵入人体(2)免疫监视,为消灭突变细胞、癌细胞向免疫系统提供信息。(3)免疫自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2)过敏,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引起的疾病(3)免疫缺乏病,对任何入侵的外物没有反应,是一种先天性疾病。(4)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

免疫功能的提高:(1)预防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没有感染前接种疫苗)和人工被动免疫(已接触传染源尚未发病时接种疫苗)(2)生活预防①定期检查身体,患病及时就医②少用药③注意饮食和卫生④适当体育锻炼⑤作息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⑥良好的个性和处世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一种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等特点。

冠心病的发病和预防:因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引起的心脏病变。预防:(1)合理调整饮食(2)适度锻炼(3)避免过度紧张(4)戒烟(5)治疗有关疾病。

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发病机制尚不详,可能与遗传、摄盐量高、社会心理应激、神经内分泌因素、肥胖有关;预防:(1)控制体重(2)合理膳食(3)适度锻炼

(4)心理调节。

第十二章:环境与健康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HIA):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安全性。

环境保护(EP):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