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影响之大,连两三岁的小娃娃都沦为手机控,细思极恐。这很可能是家长做得不对,在忙得脱不开身时就把手机、pad扔给孩子,让孩子一边玩去。
孩子迷恋手机的坏1.造成近视、弱视
这个弊端显而易见,大家也都知道。手机的屏幕小,孩子沉迷玩手机会一直盯着屏幕,屏幕虽然小但是画面颜色鲜亮、速度快、使得眼睛长期聚焦在一个点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引起近视和弱视。孩子的作业压力本来就很大,在长期的视觉疲劳下,上课的时候就会迷迷糊糊的打盹,对枯燥的课堂失去兴趣,常此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成绩下滑。
2.身体发育、运动能力差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但一玩手机往往就成了“宅男”“宅女”,整日盯着手机玩。要知道,长时间久坐很不好,可造成生理机能的缺失,儿缺乏运动也不利于生长发育。
3.思考能力下降
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凡事喜欢问为什么。手机控的孩子呢,天天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容易逐渐成为一个不爱动脑思考的懒孩子。
4.影响亲子关系
打发孩子玩手机,你做你的事,他玩他的手机,父母与孩子都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这样下去,你们的互动越来越少,感情也会变淡。
5.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障碍
沉迷手机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办法做到深度的思考。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说,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自从沉迷智能机的虚拟世界后,就算做别的事情,一样很难集中注意力,效率很低,这就是“注意力缺失”的一种表现。
6.影响孩子的性格
沉迷手机会让孩子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对其性格还会有一定的影响。听有的家长让孩子出去参加学校的什么活动啊,孩子就会很抗拒,宁愿在家里面玩手机,也不出去。从而导致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缺乏自信,而使他显得不爱说话,拘谨,扭扭捏捏内向的性格;又或者孩子潜移默化的受网络的影响,当自己适应不了外界环境时就会出现情绪上的失控。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手机控”?
1.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哭闹着要玩手机游戏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找最喜欢的玩具,来将他的注意力吸引开,不要因为孩子们一哭闹就心软满足他们。当孩子想玩手机时,可以带他到外面玩耍,不过,不要带手机出去,而是用他感兴趣的游戏转移注意力。或带孩子去公园,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2.给孩子制定玩手机规则。
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手机,可以先慢慢减少他玩手机的时间。同时,父母要给孩子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每次只能玩5分钟或10分钟。若孩子遵守了,就表扬一下。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也不要打骂,而是直接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拿过来,或适当处罚。
3.父母要坚守原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后,父母一定要先守规矩,即孩子再哭闹也要坚守原则。如果因为孩子哭闹,父母就妥协,就让孩子玩手机,那么,孩子就会将哭闹作为与父母对抗的武器。
4.父母要树立好榜样。
很多孩子爱玩手机,与父母有很大关系。所以,父母要想孩子不长时间玩手机,或不玩手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父母为了哄孩子玩,主动拿出手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5.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