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1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健康的第三杀手。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达1.7%。帕金森病存在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三低状态。
对于帕金森病的认知很多人还有不少误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误解1:帕金森病=老年痴呆
很多人对于帕金森病的第一印象就是像老年痴呆,而且帕金森病患者在晚期也会出现痴呆等表现。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老年痴呆的学名是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症状是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事情的记忆有障碍,总爱忘事,而早年前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楚,一般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帕金森患者有一部分有手脚颤抖、僵硬、行动迟缓等躯体方面较明显的症状,但记忆力一般不会受影响。另外,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及焦虑等心理症状。
误解2:帕金森病早期不影响工作、生活,不用马上治疗
有的帕金森病患者虽然早期被发现,但是症状较轻,往往认为越早服药就越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又不明显,所以认为可以先不治疗。
实际上,帕金森病一旦被确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很多,只要注意按医嘱治疗,注意根据具体的病情进展来调整,不需要过于担心药物依赖的问题。
误解3:手抖就是帕金森病的症状
由于一直影视剧和科普文章的影响,很多读者认为人手抖便是得了帕金森病。手抖的原因有很多,以老年人为例,最多见的是老年性震颤,55岁以上很常见,其次才是帕金森病。
老年性震颤不是一直抖,是在做动作,如握笔、伸筷子夹菜的时候才会抖,越紧张激动手抖得越明显,安静不动的时候不会抖。帕金森病人的抖是在安静的时候较明显,做动作的时候反而不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约1/5的帕金森病患者没有手抖的症状。
另外,小脑病变、肝病、药物中*、甲亢、药物性震颤等都可能引起手抖。
误解4:手不抖就不用担心帕金森病
虽然肢体抖动、运动缓慢等症状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但是还有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症状,如嗅觉减退、情感淡漠、焦虑、抑郁、便秘、睡眠质量差、记忆减退、出现幻觉等。及时识别这些症状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康复。
帕金森病发病最初的3-5年是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此时治疗花费小,效果相对好,患者的疾病进程可以得到有效延缓15-20年,甚至能和常人一样。
误解5: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康复锻炼
与很多不重视帕金森病用药治疗的患者相比,还有很多患者过度依赖单纯的药物治疗,忽视了康复锻炼,甚至有些患者畏惧出门和活动。殊不知运动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
比如国内外有多项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除了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预防跌倒、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提高心血管机能等功效外,还能改变大脑功能活动。特别对于患有轻微或中度“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参加太极拳锻炼康复效果更好。
延伸阅读:世界帕金森日的由来
从年开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ParkinsonsDiseaseDay)。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年4月11日,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EPDA)在其纲领中宣布,帕金森病患者拥有以下权利:1、被介绍给对帕金森病领域有特殊兴趣的医生的权利;2、接受准确诊断的权利;3、获得方便的帮助或服务的权利;4、接受长期照顾的权利;5、参与治疗过程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了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确定及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的纲领。许多国家的*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选择在4月11日这天举办帕金森病主题活动。世界卫生组织还与一些国家*府部门、国际和地区医学团体合作,共同推动帕金森病的研究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