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说话口吃?是不是这样的?
重复连发:说话时某一个字或一个词有连续重复发出的现象,简直停不下来。
首音难发:“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字、音无法说出。尽管使出全身的力气,也只能在开头发出嗯嗯的响声或挤出某个沉闷低微的字眼,这是口吃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
中断、难发:一句话说到中途突然受阻,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发不出音来,中止讲话后,再继续说时,遇到某个“难发音”又卡壳,说不下去。
异常情绪:在说话时感到憋气费劲时,呼吸急促,紧张的脸色通红,甚至会冒汗,自己恨不得打自己两下。心里既尴尬又愤恨。
多余动作:说话时唇部或手臂不由自主地运动,借用跺脚、捶手、晃头、眨眼等外力将口中的话说出来。
口吃常见的三种心理状态
1、有些口吃不会带来恐惧和焦虑,他们根本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口吃。他们不会过分担心来自外界的看法,甚至自己都觉得好笑、好玩。口吃本应该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没有渗入心理因素,还没有构成心理障碍。这种口吃的人多数是儿童,他们虽然有了比较明显的口吃习惯,但还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言语训练就可以得到纠正。
2、口吃的情绪表现很突出,急躁、冲动之下,口吃显得愈发严重。这种类型的口吃所带来的心理障碍严重,内心世界能够感受痛苦。
他们的神经反射机能的敏感度高,自我意识强,口吃的程度与情绪变化关系极大。情绪好些就轻些,反之就重些。
他们对口吃的认识和自身情绪比较极端化、刻板化。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自我负面评价,形成一种害怕口吃、提防口吃、戒备口吃的“心理惯性”。这种“心理惯性”常常使得他们不爱开口讲话,逃避讲话。
没错,这种口吃多见于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因情绪所致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功能性发音障碍,虽然不稳定,但也是能够矫治和比较容易矫治的
3、与心情无关,与心理素质无关,这种口吃是发音器官功能失调,缺乏语言控制稳定性所致。这种类型的口吃心理障碍表现不一,有的重,有的轻。口吃程度与情绪变化关系不大,在他们身上错误的言语条件反射已经成为牢固的习惯,这种多年习惯导致了发音器官长期稳定的功能失调。
此种类型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虽然他们的口吃症状不是很严重,不太影响工作学习和交际,但矫正比较困难。甚至他们自己也认为矫正口吃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对自己的生活干扰并不大。
为什么越提醒,孩子的口吃越严重?
孩子说话口吃,最先引起注意的一定是父母,许多父母刻意提醒,重点打击,帮助孩子克服口吃,而且是想立刻、马上纠正。这种方法常常适得其反,使得孩子越来越严重,为什么?
这是因为父母往往看到“注意”的积极作用即正效应,如遵守交通规则、课堂秩序一样。而看不到它的消极作用即负效应,如在对待口吃的问题上,提醒注意效果差,越提醒,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