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机能障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羽毛球运动技能分析及应用第二章
TUhjnbcbe - 2024/8/26 17:34:00
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443995.html

作者:胡峥嵘图片设计王羽峤

步法分析和应用

我们常说羽毛球步法是基础、手法是关键!只要在活球期,我们就要由大脑对对方来球做出迅速判断,并根据来球的方向、力度、角度和幅度不断地移动。步法好的运动员往往有更多的进攻机会,在被动击球时也能尽快进行调整,进入下一个球的准备。

有专家分析百米跑,认为人类从起跑到最快速度是4秒左右,30米左右达到。羽毛球项目从起动到击球,最近的是原地起跳击球步伐(位移距离0米),最远距离是对角线的移动击球步伐(位移距离8米)。所以,羽毛球运动员的场上速度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绝对速度,而取决于步法的合理性。

从力学角度,步法的力学基础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和人体的平衡。

作用力和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弹力,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人体平衡。根据静力学原理,人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人所受合外力为零,合外力矩为零。影响人体平衡的稳定因素有四个:支撑面大小、重心的高度、稳定角、稳定系数。人体能通过增加支撑面、降低重心、加大稳定角提高稳定系数来维持平衡,也可以通过减小支撑面、提高重心、减小稳定角来打破平衡状态。

我们可将步法分为五个阶段:准备-起动-移动-制动-回动。具体分析如下:

一、准备姿势分析

(一)准备姿势

准备姿势是人体运动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田径准备姿势,双脚以“前后站位”为主。特点是运动的方向性明确,通过增加支撑面、降低重心高度、缩小稳定角的方式,提高起动速度。二是球类准备姿势,起动方向不确定,通过调整合适的支撑面和重心,将重心投影点放在支撑面的中部,使各方向的起动速度相等,可灵活性转向。

(二)准备姿势分析

羽毛球属于球类运动,准备姿势有发球准备姿势、接发球准备姿势、活球期准备姿势。主要采用前后,或左右的“半蹲准备姿势”,重心投影点多数放在支撑面中部,主动时提高重心、减小支撑面、和稳定角,利于快速起动;被动时降低重心,加大稳定角,起到平衡重心作用。

发球、接发球准备,重点以前后移动为主,两侧也要兼顾,采取“前后站位,兼顾两侧”的准备姿势;单打活球期准备姿势,两侧移动面积增加,多采用“平行站位、兼顾前后”的准备姿势;双打在两种站位中随时调整。利于起动的状态,并根据运动需求进行调整。

二、起动步分析

(一)起动步

从发球开始,脚步从静止或相对静止状态向运动状态的步法,或者是在运动中转向、加速的步法为起动步。例如跳远,起跑时的起动步是从静止到运动;踏板起跳时是“二次起动”,增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球类运动的起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调整重心和加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完成起动,所以,除接发球外,其他多采用“二次起动”,就像立定跳远,有的人为了跳更远,小跳一下再跳,虽然在立定跳远中属于犯规,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增强了,确实能增加跳远的高度和距离。羽毛球除发、接发的起动是从静止到起动外,其他都是在移动中的二次起动,我们常说的“小跳步”起动,就是“二次起动”,相当于跳高和跳远的踏跳。在对方击球瞬间,双脚同时蹬地,调整重心,增加蹬地时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加快起动初速度、增加移动距离。

(二)起动步分析

羽毛球运动可以说“每球必动”。起动步通过身体给地面的作用力与地面反作用力,破坏原有身体的平衡,并获得运动方向的动量。田径、游泳等运动,因方向已知,所以准备姿势低、身体已向一个方向倾斜,可借助有方向性的起跑器,增加单方向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加快起动速度。而球类运动因来球的不确定性,准备姿势是靠调整重心、支撑面、稳定角度和稳定系数来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确定运动方向,越快破坏这种平衡,越能使重心尽快向运动方向转移,达到了快速起动的目的。

(三)快速起动要点

一是准备动作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尽量放松。有效的起动首先是建立在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有利于机体迅速对大脑的指令做出反应,提高起动速度。二是根据关节活动顺序原理,躯干核心肌群,带动下肢肌群收缩,脚步蹬伸起跳。三是落地动作,通过缓冲、蹬伸动作,集中力量向目标相反方向蹬地(二次起动),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并发挥核心肌群稳定、调整重心作用,迅速控制、转移重心,完成快速起动。

三、移动步分析

(一)移动步

移动是从准备位置到击球位置的步法。羽毛球移动步有:并步、垫步、交叉步、蹬跨步、跳步五大类。

1、并步:双脚同向移动。重心相对居中,稳定角也适中、移动快,利于随时转向和重心调整,适用于起动和回动阶段步法,是球类运动最常用和最实用的步法。

2、交叉步:双脚交替移动。步幅大、速度快。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交叉步便于同方向加速或反向移动,不便于两侧转向。适用于起动至击球的中间阶段,尤其是方向明确的远距离移动(如杀、吊上网步伐)。不适合需要随时转向的回动步。

3、蹬跨步:一只脚蹬,一只脚跨。动量增强、重心低、稳定角大,制动效果好,适用于网前击球最后一步和后场被动击球步伐。通过蹬步增加动量,通过跨步降低重心、增大稳定角,并将部分动能转换成回蹬的动能,完成人体重心的转移。跨步脚落地后,膝关节角度尽量控制在90°以上,且应保持一定角度。小于90°,身体倾斜度大,稳定角小,重心向一侧倾斜,膝关节承受的冲量大,容易造成关节损伤;角度过大,稳定角太大,脚步回蹬的动能缺乏,不利用回位时的动力利用。

4、跳步:动量矩传递好。起跳时,通过躯干带四肢协调发力,充分发挥核心肌群的作用,带动上、下肢摆动,能更好实现动量矩的传递;落地时,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配合膝关节和踝关节蹬伸动作,获得回动的动能。动作连贯性好,动量矩传递好,跳步的动力利用率就高,核心肌群在在重心稳定和转换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移动步分析

身体对地面的作用力和地面对身体的反作用力是移动步的基础。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获得的动能也越大。动能是一个瞬时值,如跳步,身体上升期和落地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动能大;腾空时动能趋于0,人体开始下落。

移动步还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特点,一是脚步移动的线路越趋于直线,位移距离短,速度快;二是移动时身体重心尽量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人体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径赛运动员,为了提高跑动速度往往是靠核心肌群稳定重心,尽量减小身体上、下运动的幅度(重心稳定)来加快速度。羽毛球运动也一样,当明确了运动方向,在移动过程中通过重心的稳定,减小动作幅度、形成“节约型步法”,提高动作的动力利用率,达到快速移动目的。

(三)移动步要点

一是对来球落点的方向、距离预判准确;二是根据来球及击球意向,合理、灵活选择移动步法。如单打接网前球,球拍能击到球即可,可缩短移动和回动距离,及时回动;接后场球的移动步,则建议尽量比球更快到位,争取主动击球,减少代偿动作。三是发挥核心肌群作用,稳定重心,提高动作动力利用率;在人体平衡打破、代偿动作产生时,更应发挥核心肌群和四肢肌群协同作用,尽快恢复平衡。

制动步分析

(一)制动步

完成一个击球动作同时,改变原有的运动惯性,使人体重心能迅速转移到下一动作状态的步法,为制动步。前场和中场跨步、后场的跳步等都是制动步。

(二)制动步分析

羽毛球击球技术有一个特点,即:几乎所有击球都是在脚步移动到位的同时完成,因此,制动步(也是击球阶段的步法),它是在击球瞬间完成的,是步法与手法的完美结合,该阶段步法的特点是动作冲量大,人体容易失去平衡,此时脚步既要与躯干、手臂协调用力完成击球动作,又要及时转移身体重心,它是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的连接枢纽,制动步好,下一动作的动力利用率就高。

(三)制动步要点

一是在移动阶段调整适宜的击球位置便于击球和回动;二是完成制动和重心转移,一般采用跨步和跳步。跨步可以降低重心、增大稳定角,提高稳定系数,及时制动,同时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改变原有运动方向,获得回动动能,实现快速回动。跳步可以将水平方向的冲量分解到竖直方向,并随着腿部的摆动调整、转移重心,在身体落地同时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获得回动动能。三是充分利用核心力量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带动四肢肌群迅速制动。

五、回动步分析

(一)回动步

回动步是击球后,在对方未击球前的移动,也是下一回合再起动的步伐。

(二)回动步分析

羽毛球回动步特点是要随时转向和起动,既要保持身体在相对平衡下运动,又要随时加速或变向移动。回动步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蹬地、重心转移、移动。蹬地时,双脚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比单脚大,核心力量的应用也更充分,重心转移快,获得的移动位移也远。所以,球类运动的回动步多采用蹬地动能大、平衡性好、便于转向的并步。回动步也是再起动步,再起动的关键是动作连贯性好,才能有效将制动步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运用到回动步中。

(三)回动步要点

一是加强制动步与回动步的连贯性,利用双脚回蹬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迅速调整人体重心平衡,改变运动方向,并发挥核心肌群的稳定和带动四肢肌群的协调作用,减小回动的动作幅度,提高动力利用率,加快回动速度。二是加强对下一球落点的预判,以直线最短为原则选择回动线路;三是采用并步回动,提高运动中再次起动的灵活性。

六、步法整体提高建议

综上所述,提高羽毛球运动脚步移动速度,起关键作用的还不是移动阶段。第一是要提高起动速度和位移距离;第二是要加强身体重心的控制和脚步的制动,减小动作幅度;第三是优化回动步法。减少转向差的交叉后退步的使用,多采用动能大、稳定性好、便于转向的并步回动步。第四是提高核心肌群的应用。人体核心肌群(髋关节及躯干部位肌群)是人体重心稳定的重要肌群,在每个阶段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起动时协助打破重心平衡,移动时维持动态的重心平衡,制动时调整重心平衡。核心肌群作用发挥好,动作幅度小、代偿动作少,动力利用率高,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

七、步法的练习

分阶段练习

即按照步法的五个阶段“准备-起动-移动-制动-回动”进行分解教学。分阶段进行教学可以使运动员体会、理解、掌握每个阶段动作原理,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快速掌握羽毛球步法,预防运动伤害,也为后期步法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1、准备姿势。①体会准备姿势的稳定性,可采取两人或多人稳定性游戏。

②体会快速起动,可采取多方向移动游戏,指令性游戏。

③日常练习中强调准备姿势的重要性。

2、起动步。强调起动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的重要性,从静止到起动需要身体屈伸动作,获得起动动能;也可以双脚起跳(小跳步)增加起动动能;在小跳步基础上,应加强小跳步后的水平移动速度和位移距离,提高移动效率(如单人定点练习、双人镜面练习、教练指挥集体练习等)。

3、移动步。移动步是传统教学中最受重视的,羽毛球移动步距离短,未达到人类最快速度,所以,要想移动快,在移动时尽量保持直线移动,并减小动作幅度。同时加强起动步、移动步和制动步的连惯性。具体以加强即停、即动的步伐(交叉步结合蹬跨、蹬跳步的前后步伐练习,并步结合蹬跨步的左右接杀步伐练习等)为主。

4、制动步和回动步。制动步是衔接步,要缓冲前一动作的冲量,并将其转化到回动步的动能,核心是对重心的控制和力的转换。所以,在制动时就要充分利用躯干和腿部的摆动、屈伸调整身体平衡,在脚步落地瞬间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曲伸,完成制动步的缓冲和回动步的重心转移,利用前一动作冲量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迅速回动。如:①前场跨步、蹬跨步、双脚跳步回动对比练习(体会三个动作回动重心、缓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利用的变化);②并步回动、交叉步回动对比练习(体会两种方式的回动步,在起动转向时的灵活性)。

(二)综合练习

1、米字步练习。即通常学习的前、后、左、右六个点的步伐练习,有利于步伐的熟练掌握。

2、分区域练习。分前场、中场、后场,前后直线、对角线等综合步练习,体会各区域步伐主、被动步练习,及变化。

每种练习都可采用徒手步伐、持拍步伐、定点放球步伐和负重步伐练习;

3、实战步练习。单打步法,在米字步的基础上,随时启动,不要求回动到位。强调即时预判起动,减少移动距离。双打步法,根据攻防站位的分工和双打站位、跑位、换位原则练习(祥见第四章)。

(三)多球练习

通过定点、线路、综合等形式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多球的跑位练习。

(四)固定球路练习

通过设计固定球路练习和练习比赛,有针对性加强重点线路步法掌握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突击能力。

八、步法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起动慢:核心力量应用不足,作用力不够,稳定系数偏高,人体平衡破坏慢。改进建议:从蹬地开始,多体会起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起动中的作用;并体会躯干核心肌群在重心稳定和减少动作幅度中的作用,动作幅度小,起动快。

移动慢:一是核心力量应用不足,运动中的重心不稳,身体处于松散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小;二是动作上下幅度大,移动线路不直,空间位移和平面位移距离长。改进建议:多体会并逐步提高躯干肌群在运动中的稳定作用,并带动下肢肌群协调做功,从而增加脚步与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回动慢:主要原因是制动步与回动步不连贯,例如,跨步角度小于90°,稳定角小、稳定系数小,重心过多向运动方向倾斜;或步幅太大,稳定角太大,回蹬力度不足,都需增加代偿动作恢复平衡,如向前小跳一步,或后脚跟进一步。都打破了制动步与回动步的连贯性。所以,制动步的角度要适中。稳定角小、稳定系数小,重心难平衡;稳定角太大、稳定系数太高,重心太低,回蹬动作缺乏动能,都不利用步法的连贯。改进建议:从加快起动速度入手,提高移动步速度,调整制动步步幅,减少代偿动作;加强制动步与回动步的连贯性,使制动步的动能及时转换为回动动能。

羽毛球步法的快慢不取决于移动步,而取决于起动、制动和回动步。

人体重心平衡的维护及打破,在羽毛球步法中非常重要,准备姿势的静态平衡、运动时的动态平衡都是动作的核心部分。很多运动瞬间的损伤都是因为重心失去平衡造成,尤其是动态平衡不稳定时,对人的损伤更大。所以,发挥核心肌群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能优化技术动作,提高动作动力利用率,减少运动损伤。

关键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重心平衡、二次起动、制动和回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羽毛球运动技能分析及应用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