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咱们说到要以动代静,让身体活动起来。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推荐运动量,同时也要结合各自的身体情况,进行适合自己的锻炼,尤其是新手。(包括长时间不曾进行过体育锻炼的人群),更是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结合《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推荐进行如下的运动活动。
0~1岁婴儿,建议每天累计至少30分钟俯趴时间。
会爬行的婴儿鼓励多爬,每次10~20分钟,推荐俯卧够玩具、婴儿按摩操、追爬、钻洞游戏等;
1~2岁幼儿,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动、静游戏交替。
推荐绕障碍跑圈圈、接球游戏、韵律操等。
3~5岁学龄前儿童,以愉快的游戏为主,如单脚站立、跳格子小游戏等。
此外,韵律操、羽毛球、跳绳等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6~17岁青少年,应注重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的结合。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健身舞、韵律操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力量训练如引体向上、哑铃操、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皆可。
18-25岁,这一阶段身体各项功能处于鼎盛期,适合做一些高强度的运动,例如推举、打球、跑步、健美操等,每周运动的次数不要小于三次。
26-45岁,这一阶段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而疏于锻炼,是肥胖的高发时期。
这一阶段的运动除了控制体脂之外,还要注重肌肉力量的锻炼。
慢跑、骑行、游泳以及瑜伽等运动方式都可以,不过要注意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不要过量。
46-64岁身体逐渐开始衰老,运动要以预防骨质疏松和肌肉松弛为主,健步走、慢跑、哑铃、静蹲等运动都可。
65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都处于低水平,运动要以低强度和提升心肺功能为主,如太极拳、五禽戏、健步走等运动方式为首选。
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活动的规律比强度更重要。
慢性病患者在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始进行。
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的身体活动推荐。
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
不强调强度,但强调规律,让身体适应活动的过程,不可剧烈高强度。
当下疫情反反复复,管控形式较为严峻。
户外运动及健身场所进行体育活动时需要佩戴好口罩,不利于心肺功能,因此我们并不建议户外和健身场所进行体育活动。
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是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运动,既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居家运动方式参照文献,可推荐以下几种:
(一)有氧运动
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四肢力量和血液循环,消耗多余热量和脂肪。
1.室内跑步:
如果家中具备跑步机,青年或中年人,没有膝关节疾病的话,可以进行持续一定强度跑步,跑速控制在7公里/小时以内,跑0.5-1小时,或采用高低强度间歇方式,如7公里/小时(高强度)和5公里/小时(低强度)进行3分钟交替跑,
跑0.5~1小时。没有跑步机则可慢跑或折返跑穿梭于房间,持续15分钟。
2.散步:
在家各个房间中来回走动,持续半小时,比较安全尤其适合老年人。
3.跳绳:
每周跳绳4-6次,每次控制时间0.5到1小时,速度不用太快,也要注意没有膝关节疾病。
(二)力量练习
燃烧更多热量,提高新陈代谢,增加肌肉强度。
1.徒手运动:
可以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能够很好地锻炼腹肌,增强核心肌肉群。可以强度根据自身情况。
2.简单器械:
进行弹力带和哑铃练习,做侧平举、弯举等动作。没有哑铃可以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替代。
3.下肢肌力训练:
如年青,膝关节没有疾病,可以做深蹲,每天3~4组,每组10~15次,组间歇45秒。
如果有膝关节疾病,则坐在椅子上,伸腿平抬,紧绷5-10秒后放下,交替换腿,就是很好的替代锻炼,注意脚背要勾向上。或者平卧床上,交替单侧直腿抬高,也是很好的锻炼。
(三)功能锻炼
缓解颈椎、腰背酸痛,锻炼腰背肌功能。
关于颈腰背肌功能锻炼,陈华江科普颈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