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做动作,再经常运动。先保护后纠正,再发展。(FMS,SFMA创始人-GrayCook)
当我们开始进行运动时,踏入健身之路时,我们会接触俯卧撑,引体向上、哑铃、壶铃、杠铃等动作训练。如果你发现和你一起健身的小伙伴动作比你做的流畅好看,不用过多怀疑自己的动作学习能力,也许是你的大脑已经学会,但你的身体运用不出来呢?
你看到杠铃俯身划船教学时,看到不同教学者俯身的角度,你在纠结俯身45度好还是平行于地面好?那么不妨自己试试,俯身下去到哪个角度自己下半身后侧不会感觉难受,能保持稳定的划船,那么这个就是暂时适合你的角度。至于为什么是暂时,因为俯身角度平行于地面时背阔肌和菱形肌中斜方肌等背部肌肉发展会更好,所以需要慢慢去提高身体柔韧性,去解锁新的体位吧。
首先每个人的动作都会受到体态、柔韧性与稳定性的影响。我们从体态首先出发,观察我们在侧面时,是否是耳肩部髋膝踝是一条垂直的直线。正面时耳、肩、髋、膝、踝是不是一条线上。
当在侧面出现了骨盆前后倾,头前引、肩前移时,这些被称作为上、下交叉综合征。正面可能出现的状况有高低肩,长短腿,足内/外翻、X/O型腿。抛开受伤和先天结构,一般是由于过多保持一个姿势或肌力的严重失衡导致。人不是完全对称的,但是不对称比例不会太离谱,体态不正常都会影响到运动,不光健身,甚至生活中的下背疼和头晕都可能是受到了体态的影响。(至于体态矫正之类的,如果是天生的可能纠正可能性很低,如果是后天的生活习惯影响,可以多看B站的体态纠正类型视频,如果是受伤导致的尽可能咨询康复师的指导)
功能性: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目前没有统一答案,但绕不开的就是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在不稳定环境提升稳定性,在活动度轻微不适区逐渐适应达到更大关节活动范围。
当柔韧性不足,动作就会出现变形,动作行程受到限制导致训练危险性增高和肌肉感受差。
当稳定性不足,动作轨迹将会发生变化,协同肌稳定肌等会过度代偿,动作模式发生变化而可能导致关节以及附近肌肉软组织受到伤害。
我们尽可能的训练前做好动态热身,训练时做完整的训练行程,训练后进行拉伸来增加关节活动度。在下肢训练发现自己平衡不好,就进行单腿的支撑来检查是否左右平衡不一致,弱方进行“补课”。
简单动作功能筛查: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脚趾和膝盖同方向,双手拿一根木杆举过头顶,双手在耳朵旁边,双手握距比肩略宽。随后保持动作,自然下蹲到底,可以用手机拍摄动作,正面侧面都展示几次。(原动作为FMS深蹲,但细节赘述太详细的话可能难以从文字中很好表达,因此稍微调整动作)
如果出现站不稳、蹲下去上半身紧绷、下半身紧绷都是有相关动作障碍。上半身紧张可以着重检查:胸肌、背阔肌、肩部前束、肱二头肌是否过于紧张。下半身:小腿三头肌、髂腰肌、内收肌群、阔筋膜张肌。(可以百度百科搜索这些肌肉的位置以及拉伸方法)
当体态正常、动作筛查没问题了那么就可以安全进行运动发展,从基础动作到高阶动作,慢慢上重量,设计周期化训练计划。
但体态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训练可以把简单动作慢慢去做到位,困难动作不着急上或者退阶还是可以保证训练安全与进步。
健身---比上次努力多一点,比下次少一点就是进步!
下期内容:大小原则与神经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