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在年前提出心学,必定是认为心学可以解决任何事情,具有普世价值,心理学也一样。然而随着人类对宇宙逐渐深入地了解,发现“普世”里面总会出现“个案”,那么心学和心理学是否存在不适用的情形呢?
了解过心理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心理咨询的从业范围明确规定不能用于治疗严重精神疾病急性期来访者;几百年前封建时期的明朝会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恶灵附身”而采取一些非人道的措施……目前全国严重精神障碍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0.5%,由于之前就是从事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对此就比较了解。那么为什么心学或心理学解决不了精神疾病急性期呢?
医院的工作生涯中,见过无数的家属强调患者是心理问题,希望我们医生多聊一聊,疏通一下情绪就能康复,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发展到病态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感觉、认知、情感、行为全部出现了问题。感知方面出现幻觉、认知方面扭曲观点、情感方面莫名哭笑、行为方面颠三倒四,已经不是我们正常人所遇到的短暂的心理不适的情形。心理学虽然有很多流派,但是对此种情况,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派”中讲过“歇斯底里”,不过只说了可能的原因却没有提出解决方法,其他流派也基本依靠“话疗”,然而这个时候根本无法沟通,就派不上用场了,最后还是需要依靠药物或者其他形式进行治疗。当急性期用药控制住了之后再回去问本人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当事人也记不清了。
这种情况还真是挺像“恶灵附体”的,但是在《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本人是不信鬼神的,而心学确实没有提到过这种情况,笔者大胆猜测这或许就根本不在心学的范畴之内,王阳明早就将此归到医学领域了。其实长久以来大多数人弄错了严重精神疾病的性质,看似心理问题,实际并非如此。情绪的好坏会影响身体机能,而且时间久了,量变会引起质变,很可能就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严重精神疾病也是如此,短期的“七情六欲”可以靠心学或心理学进行调整,但是时间太长,确实会损坏大脑功能。虽然目前具体机制还不完善,但药物可以治疗的这一事实也证明了严重精神疾病是属于医学的。
如果有朋友想问如何调整情绪、避免产生这种不好的结果,这里无法给出具体答案,因人而异,有人可能选择和朋友喝酒,有人可能选择去运动发泄,有人可能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笔者的回答还是会回到心学,“心即理”,我们的心已经给出了最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