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运动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即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即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即周期性运动中的人体通过一定距离时间的长短。
一般而言,速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反应速度、启动速度(加速能力)、停止速度(减速能力)、最大速度、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变向能力)。这些速度类型是在真实运动中呈现出的样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速度类型及其训练
(一)反应速度
1.基本概念
反应速度是运动员在最短时间内对特定信号做出反应的能力,标志着运动员对特定信号反应时间链潜伏期的长短。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反应速度也有所不同,刺激类型包括视觉信号刺激(例如击剑、拳击等)、听觉信号刺激(如田径、游泳等)、战术信号刺激(摔跤、柔道等)、动感信号刺激(体操、跳水等)。人体启动任何一块肌肉进行活动都存在一个反应时间链的潜伏期,一般持续时间介于0.1-0.3毫秒之间,这个持续时间是肌肉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电传导所需的时间。
2.提高反应速度的常用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仅有非常有限的部分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在简单反应中,反应速度可以提升10%-20%,而在有选择性的反应中,提升的幅度可以达到30%。提高反应速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重复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相对较快地提高反应速度,缺点在于一旦反应速度稳定下来,进一步的提高就基本难以实现了,同时,反应速度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关系密切,应避免在运动员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反应速度的训练,而重复训练往往会加速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则需要改变刺激的类型和强度,其中注意力应集中在快速移动的表现上而不是信号本身。
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是将运动进行阶段划分,例如短跑运动中的起跑训练,使用分解训练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分解动作的方法为运动员针对给定信号的反应提供便利条件。
感官感觉训练法。感官感觉训练法是运动员基于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来区分一个短时间的时间间隔。首先将运动员置于一个需要他们快速反应的特定信号中,每一次启动后跑过一定距离,例如启动5米、10米等,每次教练员都给予时间反馈。
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让运动员自己完成特定距离的任务并预估他们所用的时间,并将他的预估时间与实际时间进行对比。最后,让运动员自己去达到他们自己设定的时间。通过感官感觉训练的方式,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时空感和速度感,最终表现为反应速度的提高。
(二)动作速度
1.基本概念
动作速度是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动作速度实际上是由多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例如力量、协调、耐力、技术以及速度本身。即使是在主要依赖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周期性运动中,也需要动作速度的快速。
2.提高动作速度的常用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包括减难训练法、加难训练法和时限法。
减难训练法。减难是指减少练习难度,常用方式包括牵引跑、顺风跑、下坡跑等。
加难训练法。加难是指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常用方式包括负重跑、阻力跑等。
时限训练法。按预定的音乐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运动员的动作速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训练方法,都应将重点集中到技术动作环节的速度合成上,即对运动环节的技术动作速度、方向和幅度的改进上。
(三)位移速度
1.基本概念
位移速度是指在做周期性运动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高频率的位移速度都非常重要,例如长跑、滑冰、划船、自行车等。虽然这些运动项目包含着多种速度类型的组合,但高频率的位移速度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2.提高位移速度的常用训练方法
提高短跑运动员位移速度的训练,首先要保证技术动作的正确,其次要多运用最大速度、次最大速度持续时间不超过10秒的训练。在训练方法方面,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交替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对位移速度的发展而言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方法。在运用重复训练法时需要注意,要严格控制移动的距离,这个距离要保证运动员在运动结束时最终的速度不降低,即运动速度必须达到最大化。而组间休息的时间必须足够长,以便使身体机能能够从先前的运动中得以基本完全恢复,判断机能恢复程度的依据主要有心率指标或其它更为精确的生理生化指标。在快速移动后的休息调整一定要是积极的,可以采用简单的慢跑、拉伸或行走来保持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重复训练法的重复次数一般不要超过5组。
交替训练法。交替训练法运用的一般程序特点是不断增加训练负荷和速度水平。运用交替训练法,按照训练程序序列逐步提升速度水平,直至最后达到最大速度。交替训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速度。训练程序系列之间的间隔期需要运动员进行主动休息,例如米跑,训练可以采取米跑的形式进行,而相关的练习则是指对有可能影响速度水平的因素进行训练,例如起跑技术、冲刺跑技术、途中跑技术等,再例如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腰腹部核心力量等。
(四)最大速度
1.基本概念
最大速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几乎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运动员运动时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影响短跑水平的最关键因素不是速度耐力,而是最大速度。因此,最大速度对短跑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两者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提高最大速度对短跑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开发最大速度,一般需要20-30米左右的启动距离来完成加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最大速度是步频与步幅的乘积,从一般实践上看,步频与步幅通常成反比关系。因此,要实现更高的速度,需要综合考虑步频与步幅这两个影响因素,而在具体技术层面,在重视传统训练中的“蹬”的基础上,还需要特别重视“摆”的训练。
2.提高最大速度的常用训练方法
有多种方法可以开发和提高最大速度,开发和提高的基本原理都是增加步频与步幅的乘积。为了提高最大速度,应该增加步频与步幅中的一个,或同时进行提高,虽然基本原理简明易懂,但无论是对步频还是对步幅的改变,都是一个涉及生理和生物力学的复杂改造过程,改造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身体基础能力。
进行超等长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进行超等长训练需要参训运动员具备一定水平的基础体能,并进行过专门的体能训练,具备很好的一般力量;超等长训练一般要到13岁后才推荐使用;超等长训练的频次每周推荐使用2-3次;初学者进行超等长训练,建议一次的训练量控制在40-60次,中级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量控制在60-80次,优秀运动员的训练量控制在80-次;跳深练习的组间间隔时间应控制在10-15秒,完整系列练习控制在3-5分钟。
进行超等长训练,必须考虑两次训练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两次训练之间需要保证至少24-48小时的休息时间;每周超过三次超等长训练,容易诱发伤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疲劳,不建议将力量训练与超等长训练一起运用;进行超等长训练,最佳训练高度在40-厘米;用脚前掌触地,脚后跟不要接触到地面;不建议在一天中同时安排力量训练和超等长训练;水平跳跃和垂直跳跃可以结合障碍物跳跃以及速度训练;所有的练习务必技术正确;必须以次最大强度或最大强度进行练习。
速度素质是一种身体能力,这种身体能力只有在某个特定年龄段才能被有效开发,也只有在精心挑选设计的训练刺激下才能有效发展。虽然速度素质多由先天遗传决定,但后天因素对速度素质的影响也很关键,动作技术是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提高速度,提高人体的运动效率,必须要规范运动技术,减少甚至消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动作,让运动更为自然流畅,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应有的速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