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志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入静是气功锻炼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否入静,入静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气功锻炼对增强体质的效果。所以有人称入静是气功锻炼的核心和关键
1入静的程度
一般说来,入静是在练功质量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由于每个练功者功夫深浅不同,每一次练功的情况不同,所以入静就有高低、深浅之分。其境况在人与人之间差异甚大,即使一个人每一次的感觉也不一样入静的程度大致可分为初、中、高三级
初级入静,多表现为心平气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意守内容相对稳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弱。
中级入静,在初级的基础上思绪更加净化,主观上仅有一丝息相,出入绵绵,对外界的声音干扰,闻如不闻。身体轻松,用意自如,轻、重、暖、凉等舒适的“八触”感觉常有出现,自觉心神宁静,意念专一。
高级入静,对外界干扰已不起反应;呼吸绵绵深长,若有若无;意念若存若亡;感觉整个机体状如虚架,轻松飘浮,其美感可以体会,但难以用语言形容。2入静的本质
生理学研究发现,入静时大脑皮层并不是抑制到完全静止,而是呈现一种特殊的催眠时相状态根据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第一医院的报道,入静时脑电图呈现出α波活动增强,波幅加大,各区域α波趋向同步,同时出现频率减慢及节律稳定的活动特征另有部分入静者,尚出现Q波,甚至更慢的波。基于这一点,现代气功科学研究者认为入静是大脑皮层处于某种深度和广度的内抑制状态基础上,点缀着一系列良性活动兴奋灶而组成的特有的气功复合条件反射的结构动力定型
3入静的作用
入静对人体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入静的生理作用就有了比较深刻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有:“清净则肉胰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这些都是入静对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抵抗力的经验总结。
现代气功科学研究认为,首先入静状态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众所周知,兴奋、抑制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一切反射,包括高级思维活动都依赖于神经细胞的兴奋过程,由于兴奋活动伴随着生化成分的异化、消耗,因此,当其持续过长或过度强烈时,则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障碍。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兴奋过程必须在抑制过程的密切协调之下,才能行使其正常的生理职能气功入静状态的抑制,不但保证了各种反射的精确实现,而且对大脑细胞的生化成分及生理机能也起保护、调节和恢复的作用,其次,人体是一个高性能多层次的生物控制系统,大脑半球则是该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节枢纽。入静后脑电波趋向同步化,说明脑细胞的活动达到有序化,高级神经的功能得到加强,神经调节性作用进一步改善,从而把整个机体推移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状态第三,入静状态下,基础代谢降低,单位氧耗率下降经研究,中级程度入静时单位耗氧率低于睡眠水平。此外,入静时血浆中出现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含量下降,中枢神经介质五色胺水平提高等情况,表明入静状态是一个生理的低能量代谢过程,从而实现了对人体的储能健体康复作用。
4入静的感觉效应
一般来说,入静是在有意识的气功锻炼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而出现的。因此,它既不同于正常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也不是有人说的“万念俱息,寂然无物”;更不是熟睡状态下的“痴定”。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练功者来说,练功的意念感觉要始终保持,如果在练功过程中,练功的意念没有了,就会出现难以自控的状态,形成练功偏差,这是掌握入静感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由于入静状态对经络、气血、神经、脏腑等组织结构产生了特有的影响,此时机体内部或体表必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改变,这就使得练功者体会到身体内产生这样或那样感觉效应大多数练功者入静后有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等效应,也有全身或某部位变大或缩小,躯体轻盈飘渺,时间观念不清等感觉总之,入静后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总结为“16触”景象,即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等。练功者由于各自的生理、体质、病性等不同,出现以上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只出现2种,有的出现多种,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上诸景象的出现,乃属正常现象,练功者不必惊慌,也不要好奇追求,要任其自然当有惊人或恐惧景象出现时,一定要保持心情镇定,守住丹田,这样可免受其害。
5影响入静的因素
5.1功前准备
功前准备工作充分易于入静,因为我们在练功前一般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而练功时则要求把意念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练功前要有一个练功情绪的培养过程,时间要有5~10min或更多些,这样就可使练功杂念减少,易于入静。
5.2情绪
练功前、练功中精神愉快,心平气和就易于入静反之,情绪悲观,精神负担重,就难于入静
5.3环境
优美安静的环境能减少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利于入静,所以练功者应选一个较为幽静的环境,但是,外界的干扰不可能绝对避免,尤其是练功入静的时候,外界的声响很易觉察到,因此,练功者应该锻炼“闹中取静”的功夫。环境对练功者来说是可以逐渐适应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就可在相对不太安静的环境中练好功,达到入静的要求
5.4姿势
练功者的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能否入静当姿势不正确,全身某些肌肉不能放松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就必然向相应的大脑皮层发放一系列非良性的兴奋冲动而影响入静,相反,正确的姿势,自然舒适,全身肌肉最大限度的放松,这会减低皮层的兴奋性而有利于入静
5.5呼吸
呼吸对入静的影响更为突出。意守是入静的手段,而意守丹田之初,多由意守呼吸开始,故呼吸的调整,关系到意守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入静的好坏“息调则心定”即是上述关系的概括。呼吸柔和自然易于入静,反之,呼吸急迫粗糙,不易入静,悠匀细缓的呼吸运动本身,可作为单一的良性刺激因子,而有助于入静的发展
5.6神经类型
不同的神经类型对入静也有密切关系。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大致可分为4种: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同一环境、同一条件、同一方法,安静型和抑制型较兴奋型和活泼型易于入静,当然,神经类型在某种程度有一定的可塑性,练气功本身也是改造神经类型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