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患有特发性震颤?如果有,你是否因特发性震颤在全国各地四处求医,却仍然得不到好的结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方法的问题吗,还是疾病本身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
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
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呈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及,表现为患者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包括垂直的“点头”运动和水平的“摇头”运动。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
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
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在。
特发性震颤可以伴发其他运动障碍的疾病。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
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为什么特发性震颤很难通过治疗恢复呢?
很简单的一点:没有对症治疗。其实治病讲的是对症治疗,再加上特发性震颤震颤是属于一个疑难症,所以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特别擅长的,因此没有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案。再加上它是一个慢性疾病,当我们重视它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不可控的情况了,身体的抵抗力能力已经防御不住了。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关于特发性震颤的介绍,明代孙一奎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肝风致颤理论,其《赤水玄珠》云“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央杂之症。本病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
之所以很多医生对于特发性震颤这种病束手无策,就是治疗经验不足,此病本身就是一种发病率比较低的疾病,很多医生可能都没有见过这种疾病,就算见过这也没有多少治疗经验,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治疗好,最多也仅仅只是缓解症状,治不好的特发性震颤,不是特发性震颤本身的缘故,而是方法的问题。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治疗方法,对症下药即可痊愈。李艳波主任认为特发性震颤主要因肝肾亏损,体内正常抗风邪能力下降,外界邪风侵入体内,不能通过正常的自身机能对抗,进而导致震颤的表现。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知其病因,才好对症下药,将治疗分为三阶段:
一阶段:药物有效渗透中枢神经,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病变神经细胞,避免其继续破坏,
二阶段: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提高神经系统的的自身免疫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
三阶段:改善自身体质治疗震颤,药物会附在在神经表面防止邪风侵入避免复发。
rat
或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