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是指在没有肌力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步态不稳,平衡失调,姿势异常或/和动作不协调等。正常的随意运动是在大脑皮层、基底节、前庭系统、深感觉和小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这其中,小脑虽然不发出运动冲动,但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脑干、基底节及大脑皮质等部位联系,达到对运动神经元的调节作用。
小脑有三个脚分别与脑干的延髓、脑桥及中脑相连,由此再与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结构相联系。
①小脑下脚(绳状体):主要成分是经脊髓、延髓的上行纤维,如脊髓小脑后束(传导本体觉)、橄榄小脑束、前庭小脑束,止于小脑蚓部,调节较简单的协同动作,如坐、站、走等;
②小脑中脚(桥臂):主要来自对侧皮质(额、颞、顶、枕)的纤维,经桥脑至小脑皮质,调节肢体较复杂的动作和有意识的动作;
③小脑上脚(结合臂),主要为小脑传出纤维,发自小脑深部核团(齿状核、顶核)。由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上脚在到达红核前先交叉,然后终止于对侧中脑红核,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再经被盖前交叉下行为红核脊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由于小脑至脊髓前角的纤维经过两次交叉,故小脑半球与身体是同侧支配关系。由顶核中继后的纤维终止于前庭核及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如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步幅加宽,左右摇摆,步态蹒跚,故称醉汉样步态;如小脑半球损害,则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辨距不良,轮替动作差等,同时伴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此外,小脑半球病变常出现水平性眼震及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等)。
共济失调从病因学上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散发退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常显-SCA);获得性原因很多,涉及中*、感染、免疫、副肿瘤、维生素缺乏等;退变性共济失调主要是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对于共济失调,也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病程,根据部位等。
共济失调,是指在没有肌力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步态不稳,平衡失调,姿势异常或/和动作不协调等。正常的随意运动是在大脑皮层、基底节、前庭系统、深感觉和小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这其中,小脑虽然不发出运动冲动,但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脑干、基底节及大脑皮质等部位联系,达到对运动神经元的调节作用。
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常见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s)。按照Harding分类法,SCA分3类,ACDAⅠ类最常见,除了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另外可伴有锥体束征,锥体外系表现以及认知障碍,周围神经病等。
温补祛萎汤
温补祛萎汤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疏肝熄风,开窍增智,调节五脏六腑、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正常运转。是根据多年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采用纯中医组方,辨证施治,对症一人一方,配伍经大量临床经验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肌张力障碍及萎症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着良好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收有效反馈,给患者带来帮助;主要是通过中草药的阴阳属性弥补自身阴阳的不足,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此时身体的元气会得到中草药的帮助达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与药物一起排病,二是在中草药的帮助下自己逐步改善恢复,以其成分的天然性配方的独特性、效果的可靠性、从患者整体上出发,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第一阶段,补养心脉,益气养血。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心开窍于舌、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是由心主持的,血脉周流是否通畅,言语是否缓慢不清与心气的强弱相关,逐步增强吞咽肌、咀嚼肌功能,活血益气生肌,增加脑部供血供氧。
第二阶段,主健脾胃;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调理脾胃使其逐步正常运转,脾主运化,其荣在唇、胃主受纳,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并藉心肺之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濡养脏腑组织、通过经络输送周身。
第三阶段,补益肝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入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給脑以养。”又“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期间促使精血相互滋生,营养筋骨肌肉及脏腑,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四阶段,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在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好转的基础上,增强机体免疫力,进一步巩固,促使机体各组织器官各司其职,使脏腑能够摄血,引血归心肝脾肾、气血恢复和提高各个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身体逐步恢复打下更加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