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的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得以延长。年成都市户籍人口80.54岁,全国范围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母婴死亡率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迅速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及低龄化;慢性疾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69%,占总死亡比例的85%。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①膳食结构变化;②体力活动减少;③吸烟;④社会人口老龄化,可使慢病负担增加40%。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口是万,若将体力活动不足的人口减少10%或25%可减少53.3万或万人死亡;全民到达推荐运动量,人均寿命可延长0.8岁。体力活动减少和体育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了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运动处方在国内及国际的大力推广
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策略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促进体医融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运动是良医”写入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习主席在中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其重点是推进①体医融合:将体育增强体质的功能与医学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功能融为一体,在增强体质、预防和延缓疾病、功能恢复、运动伤病预防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②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在对普通人群、疾病风险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运动、平衡膳食、心理调整、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非医疗手段,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联合国积极推进“体力活动是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策略”的理念
联合国与WHO、ACSM等专业组织于年9月联合召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合国高峰论坛中积极推进“体力活动是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策略”的理念。
大量研究证实:体力活动是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策略,在预防、延缓、逆转和治疗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运动处方?1.运动处方(ExercisePrescription,ExRx)的概念:是由运动处方师、运动健身指导人员、康复治疗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医生等专业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体质测试结果,用处方的形式,制定的系统化、个性化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方案。
2.运动处方的核心内容:FITT-VP1)运动目的2)FITT-VP原则
3)运动的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4)明确运动中医务监督的力度和注意事项
5)观察效果调整运动处方
3.运动处方的特点1)系统化:运动处方的基本成份包括运动目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能量消耗、运动目标和注意事项;强调系统性、有地进行全身运动;
2)个体化:针对每个人的年龄、健康状态、体力活动现状、有无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存在等具体情况,运动目的等综合判断,制定运动处方。
3)安全有效:按照运动处方有计划地进行健身锻炼,;能够明显获益和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率,有效提高身体机能,达到预防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目的。
4.运动处方的分类根据运动处方对象分类:
1)康复治疗性运动处方:针对常见慢性疾病、慢性损伤、功能障碍,常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2)预防健身性运动处方:主要用于具有慢性疾病风险的中老年人,以提高体适能、预防和延缓慢性疾病为目的。
根据运动处方锻炼作用分类:
1)心肺耐力运动处方:用有氧运动方式、以提高心肺耐力为目的。
2)力量运动处方:采用抗阻练习方式,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为目的。
3)柔韧性运动处方:改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为目的。
5.运动处方适用人群健康人群:
各年龄段、性别、环境、生理状态的人群
运动人群:
发生急/慢性运动损伤的运动员、非运动员、运动爱好人群
慢性疾病风险人群:
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肥胖、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症等疾病风险的人群
慢性疾病人群:
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慢阻肺等多种临床疾病及残疾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
—科学健身,预防疾病!
运动处方团队
顾问专家:李国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贴,现担任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主席,国际运动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赛事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首席医务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平教授长期从事我国运动医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李国平教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健康中国”需要一张运动处方为核心,推进“体医结合”,体育和医疗应该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并提议国家应逐步建立“运动处方库”,针对各类慢性病制定多样的体医结合治疗手段,“投入使用的运动处方必然要经过科学验证,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骨质疏松病人不可能采用同一套锻炼手段。这是一系列大课题”。
李国平教授现为成医院康复科特聘顾问。后移居法国。曾当过记者与书商,目前居住于里昂,是布洪(Bron)文学节策展人。
运动处方团队
晋松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第五批名中医,四川省首届临床技能名师,长期从事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医、教、研工作,曾于克罗地亚、意大利等地访问学习。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会长、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运动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青年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杵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运动康复学组组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武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身体活动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氏杵针流派传承工作室第十六代主要传承人。临床经验丰富,多次为柔道、棋类、足球、拳击、摔跤、网球等运动项目的奥运冠*、世界冠*及全国冠*诊治,首开成医院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现代运动处方之路。
晋松主任即将于年11月起于成医院特需门诊专门开设运动处方门诊。有此方面需要的患者可于届时前往门诊进行诊疗。
医务监督:晋松、谢荃、郭鸿、高秀花、罗丹青、孙剑峰、吴志鹏
运动处方师:林柯宇、王琴、邓建伟
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