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深入人心的钙片广告中,由年过七旬的某知名演员扮演的主角拎着菜篮走进一个老小区的单元门,开始登楼梯,一边爬楼,老人一边说台词,其中有一句是,“您看我,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
不过在真实世界中,更多的是因下楼难、出行难而长期不外出的“悬空老人”。出于怕受伤、不愿麻烦别人等顾虑,老人与社会的联系减少,身体也更易衰弱,最终活动范围只能在自家屋内,陷入了一个封闭世界。
中国的老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度不友好的环境中。
据统计,北京年以前建成的小区中,仅有33.8%配有电梯。许多城市都面临相似的状况。
年,国家应对老龄人口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俊武曾写道:“迄今为止,我们全社会现有的住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等一切硬件设施,基本上是年轻社会建筑设计理念的产物,越来越难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比年时增加了1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3.5%。《第一财经》对七普数据梳理后发现,有个地级及以上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4%,进入国际通行标准定义的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正面临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老龄化浪潮,但适宜老年人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年,全国老龄办进行的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指出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滞后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农村老年人住所不适老问题尤为突出。
然而,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的另一面是,中国的老人多数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因为养老支付能力水平较低,大量养老机构经营困难,而高端养老机构所提供的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理想居住环境,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当下的现实。
在多份养老规划中,国家和地方都已逐步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如按照上海、北京先后提出的、模式,90%的老年人将选择居家养老,6-7%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仅有3-4%的老年人会入住养老机构。事实上,大多数人也更愿意原居安老,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
居家养老的事实,使得住宅建筑和居住区的适老化改造亟待进行,不仅如此,我国各种公共空间和设施也普遍因不符合无障碍设计,将年老体弱者排除在使用者之外。
现存居家环境与正在变老的居民的不匹配,无电梯高层是最突出和尖锐的,却远不止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的全部。地面的高低差,道路的防滑,阶梯的扶手,可能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这些老人不友好型环境的后果,医学界早有